寄宿校园
正规指导
全科学习
封闭管理
18039506087

关注微信,及时了解高考资讯

华东理工大学:“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才培养多元化

浏览:914

  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上海,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同时也是“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徐汇、奉贤和金山三个校区。2019年高考即将来临,华东理工大学今年招生有何变化?日前,该校招办主任吴辉在参加新华网2019《高考情报局》节目采访时表示,2019年华东理工大学招生总计划为4155名,与去年持平。


华东理工大学:“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才培养多元化


  各专业间不设级差调档线内择优录取


  今年新增五个招生专业


  吴辉介绍,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学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其中在一本批次(一本、二本合并的省份为本科普通批次)录取时,“在学校投档范围内的考生,只要专业服从调剂且体检不受限制,就会被学校录取”。在专业录取方面,在学校调档线内,按照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的原则,各专业志愿之间不设级差分。


  吴辉提醒,学校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制定学校各专业(类)的体检限制要求,公布在学校本科招生网上,考生及家长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要予以关注。此外,学校认可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全国性政策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今年新增了5个招生专业:精细化工专业(招生名额60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名额60人),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生物工程专业(招生名额30人),国际卓越工程师班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招生名额80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招生名额30人)。其中“精细化工专业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专业。”国际卓越工程师班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是依托法国化学工程师院校联盟(FGL联盟),由华东理工大学与雷恩国立高等化工学校共同创建,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企业界领袖。吴辉介绍说,学习期间,法国教师来华授课,承担三分之一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实施英法双语授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学校第一个全英语授课试点专业,所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均用英语教授。


  12个国家特色本科专业


  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


  为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个人竞争力,华东理工大学着力构建研究型、人性化的本科教育体系,探索并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外合作办学”、“主辅修复合人才培养”、“微专业”等。


  吴辉介绍,目前已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等7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行“3+1+X”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完成除毕业环节以外的本科课程;第四年可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完成本科毕业环节,四年期满并符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可获得学士学位;从第五年起取得研究生学籍,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


  “辅修专业是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不仅为学校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自我成才的途径,也为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的本科生提供了共享资源。”吴辉说,每个辅修专业的总学分为60,学生修满辅修专业的学分数,即可获得上海市学位办备案的辅修学士学位证书。


  据介绍,去年5月,学校正式颁布《华东理工大学关于修订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从顶层设计入手,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上海高校中首设微专业,并开设个性化任选课程模块,赋予“学在华理”以新的内涵——“我的学习我做主”。


  吴辉解释,“微专业是对原有的专业以及辅修专业的有益补充,以相对迷你精干的课程去满足学生发展自我兴趣的需求,并以此更为灵活的方式设置适应新技术、新经济的跨学科应用型微专业。”目前,首批试行的微专业共有14个。


  同时,学校还构建了由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4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线上线下结合,统一规划通识教育课程,推进专业大类培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


  据吴辉介绍,学校有12个国家特色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的设立,既体现了学校在专业建设上的优势地位,同时也对学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12个专业分别是: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社会工作、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学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一流学科。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3月份更新的数据显示,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是进入全球前1%行列。其中,化学学科列入ESI“前千分之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ABET认证,化学专业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的理科专业。同时,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等10个专业先后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协会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这对学生来说,将来毕业了在相关工程领域再申请offer(录用书)或者读硕读博就非常方便了。”


  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在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园内,你有许多机会接触到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优秀的教师。”吴辉介绍说,学校已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教学骨干,素质优良的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其中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1300余人,两院院士6名,双聘院士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拥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紧抓国家“双一流”建设机遇,优化布局,积极开拓与世界一流高校合作。目前已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开展了合作办学、短期交流以及“2+2双学位”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留学的广阔渠道。吴辉介绍说,联合培养项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考填报志愿时已确定海外就读的高校)。另外一种是入学后,在大二或大三结束后进行选拔,选派合适的学生出国学习交流,比如“2+2”、“3+1+1”、“3+2”等模式。吴辉说,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一般是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外方的学士学位证书,有的项目外方还会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学生申请和选拔主要依据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相关外语的考核成绩等进行挑选。


  另外,学校大力开展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合作,为学生拓展科研能力搭建平台,目前已拥有1个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5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及7个“111引智基地”。引进大批优秀海外师资,聘有以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林加院士为代表的海外名誉教授。近年来,学校邀请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学者来校授课或开设讲座,并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为学生近距离对话学术大师、享受一流课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不出国门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学术资源。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贫困学生入学不发愁 


  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毕业生供不应求


  为帮助入学困难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贯彻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努力实现“在资助中坚持育人、在育人中坚持创新”的工作目标,不断推进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比如,学生事务中心给每位新生发放资助政策宣传资料,开通热线咨询电话,对新生进行家访,宣传学校的资助政策。报到当日,学校在新生报到现场设立“绿色通道”,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预支勤工助学工资以及临时困难补助。2018级新生报到时,学校制作了精美“新生资助卡包”,内含十二张绿色出行交通卡、新生助学金、能力发展卡等扶贫、扶智、扶志的卡片。入学后,学校还会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资助政策宣讲、慈善爱心卡发放、免费电脑培训和新生看上海等丰富的活动。


  近年来,不少高校把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工作重心。学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学校毕业生受到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普遍青睐,来校招聘的单位络绎不绝。近年来,学校的就业率水平始终位居上海市高校前列,8月底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涉及化工医药、石油轻工、生物大健康、信息产业、金融商贸、航空航天及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就业的单位绝大部分为国内外知名企业,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部门的领导和技术骨干。


  2018年学校各专业岗位需求量与毕业生人数之比平均6.16:1,录用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单位包括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中石化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国有四大银行等知名企事业单位。


  考生选择专业应该尽量选择每所大学的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如何选择专业确实是因人而异,这其中包括兴趣爱好、家庭期望、亲朋好友的影响因素等等,均可能作为参考因素。


  “但是就我的建议而言,首先肯定是要有兴趣或者是潜在的兴趣,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再结合分数来填报专业,不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考生有一个误区就是根据自己的考分来填报与这个分数对应的专业,而比较少的关注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这是比较盲目的,因为按这种方式填报志愿,录取的专业未必适合考生本人。如果考生对未来从事什么行业还不确定的话,那就选择一些基础性、可拓展的专业。专业的填报是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吴辉说。